泡菜小说网 > 现代都市 > 热门作品穿成阿斗,打造千古盛世
现代都市连载
小说《穿成阿斗,打造千古盛世》,超级好看的军事历史,主角是诸葛黄晧,是著名作者“排骨”打造的,故事梗概:”:即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告期、亲迎。不同的是,皇家的大婚仪式更为隆重和讲究。在汉代的鼎盛时期,皇帝彩礼对皇后的娘家人来说,确实是一份真正的厚礼,仅黄金就要送万斤以上。就算后面的东汉时期,权臣梁冀的女儿被选为皇后时,汉桓帝刘志“聘黄金二万斤,纳采鴈璧乘马束帛,一如旧典”,礼金更是翻了一倍。刘禅与张星彩成婚时,大汉正处于征战后的恢复中,此时刘备和张飞早已不在,二人......
主角:诸葛黄晧 更新:2024-05-12 09:11:00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男女主角分别是诸葛黄晧的现代都市小说《热门作品穿成阿斗,打造千古盛世》,由网络作家“排骨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小说《穿成阿斗,打造千古盛世》,超级好看的军事历史,主角是诸葛黄晧,是著名作者“排骨”打造的,故事梗概:”:即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告期、亲迎。不同的是,皇家的大婚仪式更为隆重和讲究。在汉代的鼎盛时期,皇帝彩礼对皇后的娘家人来说,确实是一份真正的厚礼,仅黄金就要送万斤以上。就算后面的东汉时期,权臣梁冀的女儿被选为皇后时,汉桓帝刘志“聘黄金二万斤,纳采鴈璧乘马束帛,一如旧典”,礼金更是翻了一倍。刘禅与张星彩成婚时,大汉正处于征战后的恢复中,此时刘备和张飞早已不在,二人......
《穿成阿斗,打造千古盛世》中的人物设定很饱满,每一位人物都有自己出现的价值,推动了情节的发展,同时引出了佚名的故事,看点十足。《穿成阿斗,打造千古盛世》这本连载中穿成阿斗,打造千古盛世穿越、魂穿、历史、佚名穿越、魂穿、历史、小说目前更新到了最新章节第641章 大汉帝国,谁与争锋?,已经写了1794412字,喜欢看穿越、魂穿、历史、 而且是穿越、魂穿、历史、大佬小说的书友可以试试。
这本书是一次性看完的,爽!
如果光说武将的勇猛谋士的智谋,就别牵涉什么经济或者研发,牵涉到了又要拿那一知半解的知识储备在那瞎写,架空不是意淫,呸
科幻与史书相结合,相得益彰,很喜欢的一部小说!
第119章 陆逊亲临
第120章 刘闪被围
第121章 陆逊的空城计
第122章 要塞失守
第123章 死神,擦身而过
小说《穿成阿斗,打造千古盛世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成都,皇宫,坤宁殿内,礼乐声声,一片祥和之气。李昭仪的册封大典如期举行,由奉常孙玄宣读诏书:
“告曰:轩曜垂象,闺廷列位,助宣阴教,取则上玄,爰从古昔,寔惟通典。李达之女李氏,识悟开朗,性履清畅,誉流笄翟,义彰苹藻。遂能德综十伦,孝高百行。秩茂左嫔,思被光宠。擅美公宫,移芳椒掖,情深惟旧,宜正恒序。可册昭仪。往钦哉,其光膺命,可不慎欤。”
李昭仪叩拜谢恩,后被送往安昌殿。
册封仪式完成之后,孙玄又宣读了大赦天下的诏书,全国的数千名囚犯皆被赦免,其中也包括杨仪。
在封建社会,一般“大赦天下”都是指的普通犯人,如果是谋反、大逆、谋叛、恶逆、不道、大不敬、不孝、不睦、不义、内乱则不在赦免之例,这是所谓的“十恶不赦”。
这个时代极其看重君臣之道,刘闪却把这些看得极淡,他考虑到杨仪追随先皇和诸葛丞相多年,曾为大汉立下一定的功勋。
在刘闪看来,杨仪下狱并不是什么大罪,如果因为几句话就“十恶不赦”,岂不伤了众臣之心?若是如此,往后恐怕没人敢进忠言。
由于这个时代没有“细菌”的概念,刘闪就用细菌感染后的症状向医官们请教,再结合自己对一些常见中药材功效的记忆,向各郡县治所发出“大量收购药材”的诏书。
百姓们闻之都很兴奋,因为蜀中各地的稻谷和小麦都是一年生作物,并且有特定的播种季节,百姓们可趁农闲的时候,大量采集或繁育这些药材,然后售给当地治所的官员,这样一来,他们又多了一项收入。
刘闪大量收集这些药材,他的目标,并不是将这些药材按照传统的方法使用,而是想将它们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,从而可以方便地用在战场上,及时抢救受伤的士卒。
刘闪已经成立了一个名为“制药厂”的机构,这个机构由部分医官和有中药材炮制经验的人组成,现在已有四百多人。在制药厂中,多数人都在浓缩柳枝的有效成分水扬酸,另一部分人在试着浓缩黄莲的有效成分。
刘闪知道,不论在这个时代还是一千多年以后,黄莲是最常用的中药材之一。
按医官们的说法,黄莲具有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的功效。常用于湿热痞满,呕吐吞酸,泻痢,黄疸,高热神昏,心火亢盛,心烦不寐,血热吐衄,目赤,牙痛,消渴,痈肿疔疮等症;在外用时,对湿疹,湿疮,耳道流脓、目赤,口疮等都有较好的疗效。
刘闪并未学过西医或西药,听医官们说黄莲、黄柏、三颗针等药材都有这样的效果,刘闪猜测,这些药材中肯定含有抗菌或抗病毒的成分,只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成分。
前几天,通过二百多名伤兵的试验,刘闪确定这些药材熬的水具有与水扬酸相似的“抗菌消炎”效果,甚至比水扬酸的效果还好得多,现在正在进行第二步的试验,就是将其浓缩。
医官们按照浓缩水扬酸的办法,将十几斤黄莲投入陶制的大釡中,加入清水熬制了一个多时辰。滤掉杂质后再倒入釡中慢慢加热,待水份大量蒸发后,釡中只剩下一团黑褐色特别粘稠的膏状物。
医官们取下一小块膏状物,用清水稀释后擦拭或清洗伤兵们的伤口;另有几名因伤发烧的伤兵也服下了浓缩后的药材,医官们正在密切观察,如果这样仍能消肿或辅助退烧,制药厂将会大量浓缩黄莲、黄柏或三颗针等药材。
刘闪询问几位大臣后得知,在先汉时代,从中z央到地方已有初步的教育体系。由中z央政z府直接主办的是类似于大学性质的“太学”,另有特殊性质的“鸿都门学”。
“太学”主要讲授的是五经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《礼》《春秋》。学生选一经学习,以自学为主,教师定期讲经,每年考试一次,东汉后又定“二岁一试”制,修业年限不定,以考试及格为限,成绩优良者任用为官。
“鸿都门学”由汉灵帝于光和元年(公元178年)创立,因校址在鸿都门故有此名。鸿都门学摒弃儒家经典,专门研究尺牍、辞赋及字画一类的艺术。这些学生毕业后“或出为刺史、太守,入为尚书、侍中,乃有封侯赐爵者。”
可以说,“鸿都门学”为汉代建立了崭新的教育体制,开辟了专科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先河。
除了以上的“大学”外,两汉时期也设有地方学校,到东汉平帝时成为定制:郡设学,县设校,乡设庠,聚(村)设序。其中,郡设的“学”属专科性质的学校,“校”属中学性质,“庠”、“序”则为小学。
在汉代,除了这些官学之外,民间的私学也很发达,有私人设立的“书馆”和经师讲学等。到了东汉时期,私学更加兴盛,不少大师名儒不愿卷入统治集团内部斗争,或政治上不得志,则避世隐居,收徒讲学。
可以说汉代的教学制度已经很完善,这样的学校制度沿袭了二百多年,直到近年,由于战乱的原因才销声匿迹。
但是,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,只有那些王公贵族或富户门阀出身的孩子才有资格“上学”,普通百姓的孩子,从出生开始就被排除在校门之外。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
要“树人”,就得靠教育,只有“人材”才能强国。
刘闪自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,但他要的不仅仅是背诵四书五经的人材,急需的是具有治国、谋略、科技、种植、医药等知识的专业人材。
刘闪好歹是大学毕业,也有超越这个时代的见闻和知识,但他却培育不出这些有用的人才,刘闪感觉十分可笑,甚至有种被打脸的感觉。
要培育出这些人才,自然需要一个、几个甚至无数个好的老师!
刘闪思来想去,决定前去拜访一下黄月英,想看看她是否真是传说中的“神人”。
姜维与陆逊,围绕着秭归斗智斗勇时,刘闪却陷入了沉思。
刘闪记得,自己逃往大散关时,曾短暂地回头看过,司马懿只是被压在马下,应该没有大碍。
但是,据魏国境内的细作来报,司马懿回到长安之后,再也没有出过门,据说他身受重伤;也有情报说他并无大碍,还曾乘坐马车上过朝。
司马懿的伤情很难判断,不过,魏国兵卒之间多有传言,他们都说蜀军会妖法:一股黑烟之后,骠骑大将军就一病不起。
传言越来越烈,魏兵对蜀兵皆有胆怯之心,曹睿下令处斩了一百多人,谣言才逐渐平息。
不论如何,短时间内,魏国应该不会再犯汉中。
回到汉中之后,刘闪始终记得邓艾偷渡阴平之事,他仔细研究了汉中附近的地图,发现自狄道入经阴平、沓中、江油确实可以到成都,这条道完美地避开了阳平关和剑门关。
据史料记载:“冬十月,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,凿山通道,造作桥阁。山高谷深,至为艰险,又粮运将匮,频於危殆。艾以毡自裹,推转而下。将士皆攀木缘崖,鱼贯而进。”
刘闪将重点放在阴平至沓中一线,询问了当地的村民,据说药农李老汉就多次走过那条道。
刘闪寻思着,若情况属实,可以基本推断出邓艾入蜀的行军路线:从阴平至沓中,再经汶山、江油、涪城、绵竹和广汉到达成都。
李老汉本名叫李达,他正是李昭仪的爷爷。
眼前的这位“将军”买树苗之事,应了诸葛亮的预言,刘闪请他带路时,李达一口就答应下来。
有了李达引路,刘闪、向宠和张翼带着几百兵士,仅用四天时间,就从这条小道到达沓中!完全不像史料记载的那么艰难!
“将军,这条小道,我已经走了几十年,就是闭着眼睛也不会迷路!”李达自豪地说道:“前些年,身体硬朗的时候,我只需七天就能走个来回!”
刘闪点点头,指着一处缓坡说道:“这里也要改,把土梯全部铲掉,再另挖几个土梯,将路引到那边的悬崖!”
“诺!”
少时,行至山谷的河边时,刘闪又指着脚下说道:“这里仍有一尺多宽可以通行,这样不行!你们退回的时候,将岸边的小道全部铲掉,做成悬崖。然后……立个牌子,方向指向左侧的山谷。”
“诺!”
张翼又在路上做了标记,然后详细记下刘闪要求的破坏方案。
这样的修改和迷惑措施,张翼已经记下了几百处。若是完全按刘闪的要求去改变,就算百万大军也只能困死在山中。
“李老汉,恐怕……你以后再也不能走这条道,再也不能去采药啦!”刘闪放声大笑道。
“将军,不采就不采呗!反正我已年迈,已经好几年没走过这条道了!再说了,村里也没其他人走这条道!”
“李老汉,你……难道就以采药为生?”刘闪疑惑地问道。
“前些年啊,赋税高!种的粮除了交税也只够自己吃,只能采药换点钱啊!”李老汉攀上一个山崖,气喘吁吁地说道:“现在好多了!多余的粮可以卖钱,再也不用冒险爬山采药啦!”
“李老汉,怎么……你年纪这么大,家里只有孙女?你儿子呢?”刘闪疑惑地问道。
“将军,家妻秦氏早亡,育有三子一女,只是……两个儿子死在了街亭,另一个死在了祁山……唉……”
“啊……”
“不好!”
“卧槽!快救人!”
身旁的兵卒一阵惊呼,很多人回过神时,才发现李达跌到了十米多深的崖下!
几名兵卒赶紧垂下绳梯,待李达被救上来时,已经出气多进气少。
刘闪见其呼吸微弱,面部发紫,凭着基本的常识,很快就能判断出他摔伤了内脏。以现有的医学技术,很难救回其性命。
“昭仪……昭仪……”
刘闪听到他微弱的声音,知道他想见自己的孙女,赶紧命兵士做了个简单的担架,以最快的速度将其送回家中。
此时的李达已经奄奄一息,李昭仪眼看就要失去唯一的亲人,跪在床边哭得死去活来。
“将军!我这一去……将军……你是好人……请帮我照顾……昭仪……”
李达的三个儿子为国捐躯,李达也算是为国阵亡,他的一家,可谓是满门忠烈!
这是李老汉的临终之托,刘闪自然不会拒绝,他表示同意照顾李昭仪后,李达缓缓闭上了眼睛。
次日,几名兵卒将李达下葬。
“张将军,李昭仪在守孝期间,必须保证她的安全,每月给她送二百铢钱,四斛稻米。”
“陛下,李昭仪身为女子,不必为亡父守孝,也不能为亡父守孝!”张翼肯定地说道。
刘闪知道这个年代有守孝的礼制,大致知道在守孝期间,守孝者不得任官、不得应考、不得嫁娶,居官者一律解除职务,必须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。然而,刘闪却没有详细地了解过,自然满脸的疑惑。
“陛下,只有嫡子、嫡孙才能守孝,李昭仪身为女子,她不能为父守孝。”张翼解释道。
“既然这样……那就将她送到成都。”
“诺!”
“再去一趟定军山,先祭奠相父,再回成都。”
“诺!”
……
定军山。
“咦!这两株桂花树……有点面熟……”
刘闪清晰地记得,前不久过来时,诸葛亮的墓冢旁并无这两株桂花树;刘闪仔细看后,这才发现,这正是自己买下的那两株!
“将军,这两株桂花,乃是小女子所种。”李昭仪幽幽地说道:“小女子感谢诸葛丞相赐名,愿这两株桂花,千百年地守护着丞相,为他遮风挡雨……”
“双桂护墓?”刘闪心头一惊,想起诸葛亮墓冢特殊的双桂护墓,不可置信地问道:“这两株千年古树,竟然是你种的?”
李昭仪略有疑惑,郑重地点了点头。
“逆天改命?”刘闪心头更加疑惑。
刘闪突然想起,刘禅的嫔妃中确实有一个“李昭仪”,不过,刘闪不知道“昭仪”是她的封号还是本名,只知道这是一个贞烈的女子。
咸熙元年,刘禅投降后,数百嫔妃、宫女被迁往洛阳。当时,除张皇后之外,所有的妃嫔、宫女,全被赏赐给没有妻子的伐蜀功臣。
当时,李昭仪觉得自己已经受到亡国之辱,作为刘禅的妃嫔又要再次受辱,她不愿接二连三地受辱,毅然拔剑自刎。
“你……真的叫李昭仪?”
李昭仪没有说话。
这个问题,别人已经问过几百次,她也解释了几百次。
诸葛亮曾说她有“富贵之相”,并给她改名为“昭仪”,这难道是巧合?
诸葛亮还说,如果她卖不出两棵桂花树,她就只能活到45岁;现在的李昭仪正好16岁,刘禅将在公元263年投降,距离现在29年。那一年,李昭仪刚好45岁!
诸葛亮给自己的“身后安排”,这是简体隶书所写!刘闪觉得,这一切都不是巧合!
按照诸葛亮的预言,她已经可以“富贵并长命百岁”,也就是说,她不再也不会拔剑自刎!如果让她成为真正的“昭仪”,是否大汉也不会灭亡?
刘闪突然意识到:诸葛亮给自己安排了“双桂护墓”,又给李昭仪“逆天改命”,其实,诸葛亮想要改变的,不仅仅是李昭仪的命运,而是整个大汉的命运!
……
祭奠完诸葛亮后,一行人往剑阁方向而去。
由于蜀道难行,李昭仪不会骑马,刘闪便与她同骑一匹马,在身后小心地扶着她。
“小妹妹,你就不问咱们去哪里吗?”刘闪好奇地问道。
刘闪让她上马时,她知道自己会离开这里,至于去什么地方,她从未相问。
“将军,你答应过爷爷要照顾我。从此以后,你去哪我就去哪。”李昭仪黯然地说道。
“我带你去成都,好不好?”
“好。”
“我带你去皇宫,做皇帝的嫔妃,好不好?”
“不行!”
“哦?为何?”刘闪好奇地问道。
“你答应了照顾我,就要娶我!我上了你的马,我……就是你的人,岂能再入宫?”
“如果,我一定要你入宫呢?”
“那我宁可死!”
“李妹妹,你……就不怕我是坏人吗?”
“你是大汉的将军,怎会是坏人?”
“如果我不是将军,只是个小卒,只是个普通百姓,或是流寇强盗,你也愿意跟着我?”
“是的!我相信诸葛丞相的话,这是我的命!我只是个弱女子,没得选择。对我来说,富贵或贫贱都不重要,只要你不打我,能有布衣蔽身,能有每日饱饭,我就知足。”
“我也相信诸葛丞相的话,嘿嘿!你别担心,我从来不打女人。以后,你就是我的“昭仪”!我希望你能长命百岁,也希望大汉之基业万古长存!”
“嗖!”
刘闪突然感觉身子一震,眼前的事物逐渐变得模糊,身子一滑就摔在地上。
隐约间,数十人向自己这边冲过来,刘闪眼前一黑,再也没了知觉。
秭归城中。
“今,关索、吴懿将军在夷水一线,已经成功拖住吴军六万兵马,我可展开下一步的部署!”
姜维很是自信,廖化却为难地说道:“大将军,我军能调动的兵马不足,如何能解关将军和吴将军之围?”
“大将军,今,信陵城中还有三万吴军,城外十里也有两万兵马协防,我秭归的兵马又无法脱身,如何能解我军的夷水之围?”
“大将军,若要解夷水之围,我要么攻克恩施,再攻克吴军的壁垒,这需要数万兵马!以我现在的兵力,恐怕……”
“几位将军,勿急!我自有破恩施之法!”姜维笑道:“我不仅要破恩施,我还要将吴军围死在夷水!”
“大将军,你……没开玩笑吧?”张嶷不可置信地问道:“要围吴军于夷水,必须破夷水以西的恩施,还要破夷水以东的长阳城!纵然我能破恩施,又如何破长阳?”
“大将军,若要取长阳,必经信陵、宜昌、宜都三城,这三城皆在吴军手中,我如何能破长阳?”傅佥也不可置信地问道。
姜维示意众将安静,然后自信地令道:“廖化、张嶷,你二将连夜赶往巴东城,领城中的一万八千兵马,屯于恩施城北五里处,摆出攻城的架势,然后依计而行!”
二将领命后,接过姜维的锦囊,半信半疑地往巴东城而去。
……
两日后,夷水以东。
廖化、张嶷领兵到恩施城下挑衅谩骂,偶尔不停地擂鼓呐喊,却从未率兵攻城。
此时,驻兵于夷水壁垒的吕壹,由于一直没有等到陈表的求援信号,所以一直守着壁垒,阻断吴懿的兵马前往恩施。
“吕将军,哨探来报,吴懿的兵马东退十里!”一名军司马前来报告道。
吕壹点点头后令道:“传令,立刻进兵尾随,扎壁垒御敌,但不要与吴懿交战!”
“将军,我若紧随吴懿,若蜀军攻打恩施,我如何及时去援?”
“此乃丞相之计!”吕壹解释道:“蜀军才一万八千兵马,陈表在恩施有一万大军,蜀军如何能破城?你等依令而行即可!”
“诺!”
此后,每当吕壹刚刚筑起壁垒,吴懿立刻就退后几里,而吕壹始终步步紧逼。
两日后,吴懿的兵马与吴班汇合,然后在半坡上扎寨,这样既能保护水源,也能防止吴兵射来火箭偷袭;此时,吕壹依旧在夷水边筑起壁垒,防止吴班、吴懿从夷水以西逃窜。
另一边,诸葛瑾、张承领兵赶到后,他们只是驻扎在要塞以西作为后援;
与此同时,孙桓、周鲂依照陆逊之令,每不停地袭扰吴班和吴懿的营寨,蜀军始终坚守在水源处不与之接战,只是依托营寨内简单的工事,用弓箭作为还击。
……
在这几日里,张绍和傅佥引秭归城中的两万蜀兵,大张旗鼓地往信陵逼近,每隔二十里就布下一寨,守卫信陵的朱桓和张膺按照陆逊的指示,坚守城池和营寨不出,只是不停地派出探子,监视蜀兵的一举一动。
“丞相,如今,信陵和恩施都有蜀兵在城下挑衅,我该如何应对?”全琮问道。
“不必紧张!”陆逊不屑地笑道:“姜维并不会全力攻城,就算他攻城,我城中兵马亦能轻易守住。”
“丞相,姜维明知攻不下这二城,却故意引兵到此,此间定有古怪,我不可不防啊?”全琮仍旧担心地说道。
“哼!若说姜维有诡计,他不过是假意攻城,逼我撤走包围佷山的兵马,这不过简单的是“围魏救赵”之计。”陆逊自信地说道:“只要信陵和恩施的守将死守四门,姜维绝不可能攻下这两座城池!待我围歼退守佷山的蜀兵之后,姜维只能乖乖地退回秭归。”
……
陆逊确实没有说错!
转眼已经过了十天,信陵、恩施二城固若金汤;夷水西面,吕壹的兵马仍旧封死蜀兵西去的退路;
长扬溪边,诸葛瑾和张承的兵马紧贴着溪口下寨;
夷水东面,全琮、孙桓和周舫牢牢地扼住蜀兵东退的路线。
在陆逊看来,佷山上的两万多蜀兵已成瓮中之鳖,姜维就算再诡诈,也无法救出佷山上的蜀兵。
当夜。
秭归城中似有大批兵马出城,吴国哨探只看到一条火龙往东而去,延绵十余里,江边的天空被映得通红,朱桓不敢大意,急忙遣快马将这一消息告诉陆逊。
“丞相,姜维此举,究竟有何用意?”全琮不解地问道。
“这不过是姜维的“瞒天过海”之计,他已经用过一次,本相岂会轻易上当?”陆逊哈哈大笑道。
全琮疑惑地阅读着朱桓送来的信,陆逊解释道:“姜维打着火把往东而去,故意吸引我哨探的注意力,他暗中可能有两种安排:其一,他是在掩护一支兵马往西,趁夜隐藏在信陵周边;其二,他确有可能率大军东去,试图集中兵力,攻我恩施。”
“丞相,既然姜维有两种打算,我又如何应对?如何才能区分?”全琮不解地问道。
“很简单!明日即知分晓:信陵城外的蜀兵营寨若已撤走,姜维必伏一军在信陵周边,我绝不能大意,必须严守信陵城;若蜀军仍在信陵城下辱骂叫战,则表明秭归城的蜀军已经东去,姜维这是在向我示强,以掩饰秭归城的空虚!因此,我可让朱桓领一万兵马坚守信陵,再令李膺率营中兵马拖住寨中的蜀兵,再由胡综领一军出信陵,直取秭归!”
陆逊详加解释后,全琮恍然大悟,不停地恭维陆逊看破了姜维之计。
此时,陆逊已经写好书信,命快马信使立刻送到信陵,嘱咐朱桓严格按信中之令而行。
……
天明时分,信陵城外的蜀兵营寨消失无踪,快马信使也送回了陆逊的亲笔信。
朱桓阅读后,猛拍自己的脑袋,由衷地赞道:还好陆丞相睿智!幸好自己没有贸然出战!否则,必中姜维之计!
……
恩施城外。
蜀兵的鼓声刚一停下,城头的吴兵立刻就睡去,很多人几乎站着就已睡熟。
然而,仅仅一刻钟之后,蜀兵攻城的鼓声再次响起来,城头的吴兵猛地惊醒,城外仍然毫无动静。
陈表找了块破布堵住自己的耳朵,仍旧无法安静地入睡,他几乎已在崩溃的边缘:城外的蜀兵,每次冲到城下就立刻退走;蜀兵不定时的辱骂、鼓噪和假攻城,已经持续了十几日,并且不分白天黑夜!
又一日的傍晚,蜀兵攻城的鼓声再次响起,城头的吴兵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城下,见没有动静后继续入睡。
如果陈表没有记错,在今日,这应该是蜀兵的第63次击鼓!陈表恨恨地咒骂着陆逊和姜维,也咒骂着城下的蜀兵。
陈表实在难以想象,不知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到何时,他很想违抗陆逊的命令,冲出城与蜀兵决一死战,奈何自己只有一万兵马,而蜀兵却有一万八千!
当然,陈表和陆逊都不知道:那一夜,秭归城东去的火把象征着什么!
邓芝和高翔二将,从秭归城带出的八千蜀兵,经过几日的昼伏夜行,成功躲过了吴国的探子,现在已到恩施城外!
蜀兵的鼓噪声刚刚停下,趁着吴军闭上眼睛之时,廖化、邓芝、张嶷和高翔四将,各领三千兵马摸到恩施城下,四门的蜀兵爬上城头时,吴兵仍在睡梦中。
“杀!”
“冲啊!”
“降卒不杀!”
四座城门已被打开,蜀兵蜂涌而入,猛然惊醒的吴兵赶紧扔掉手中的兵器。他们知道姜维不杀降卒,如释重负地拍拍自己的胸口,终于放心大胆地安然入睡。
……
夷水要塞。
时间刚到辰时,陆逊准时醒来。
梳洗完毕后,陆逊似乎想起了什么,生气地问道:“卯时已过,为何还没有信陵的消息?本相说过,信陵的军情,每个时辰要报告一次,怎能忘记?”
“禀丞相,寅时的情报也没送来,末将已经派人前去打问,暂时还未收到消息!”
“吕壹那边呢?”陆逊问道,突然觉得不对劲,扯着嗓子大吼道:“寅时?寅时的情报也没送来?”
“丞相,吕壹那边一切正常;信陵那边,末将再派人前去打问。”
“打问?打问?”陆逊急得直跺脚,一个耳光拍在这名卫兵的脸上,大声吼道:“打问个屁!为何不早些叫醒我?你……你……你误大事矣!哎!”
“丞相,何故生气?”全琮闻声赶紧入帐。
“何故生气?我大军已被蜀兵包围了!长阳!长阳!”陆逊急火攻心,拔出随身的佩剑大喝道:“立刻引兵两万,随本相夺回长阳!即刻出发!”
相关小说
网友评论
为您推荐
最新评论